坚守匠心品质,在利他中完成利己

全国服务热线

18631197071

28个小儿推拿常用穴位盘点,值得收藏!

2020-04-04 10:29:22

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,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,从而达到治愈疾病、缓解不适、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。

今天安童宝贝为大家盘点一些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,分为:头面部、腰背部、胸腹部、上肢、下肢5个部分,新手建议收藏!

01

头面部

1、百会穴 

位置:百会穴很好找,在人的头顶上,两个耳朵尖连线的中点就是百会穴。

 

作用:对于孩子来讲,百会穴是个好穴位。一是它可以醒脑开窍,由于百会穴在头顶中心处,下面正对大脑,因此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治疗眩晕、头痛、惊风、癫痫、失眠;二是孩子久泻、脱肛、遗尿等也常用到它。

 

常用操作:用大拇指按或揉,称按百会或揉百会。

 

临床应用:

治惊风、烦躁,可与清肝经、清心经、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;

治遗尿、脱肛,可与补脾经、补肾经、推三关、揉丹田等穴合用。

2、太阳穴

 

位置:太阳穴这个做过眼保健操的肯定都不陌生吧,它就在眉尾向后一寸的凹陷处。

 

作用:缓解头痛、偏头痛、眼睛疲劳、牙痛等疾病,可以振奋精神、止痛醒脑。

 

常用操作:

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,称推太阳;

用中指指端揉或运,称揉太阳或运太阳。

 

注意:太阳穴很脆弱,此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~2毫米,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,受到打击或挤压,很容易形成骨折,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。

3、天门穴

 

位置:天门穴不是一个点,是一条线,由小儿两眉心向上直推至额上前发际处。

 

作用:可以缓解小儿感冒、发热、头痛、精神萎靡、惊恐不安等症状。

 

操作: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,称推攒竹,又称开天门。

4、坎宫(阴阳) 

 

位置:坎宫也是线状穴,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。

 

作用:可以缓解感冒发热,醒脑、明目、止头痛。

 

操作: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,称推坎宫,又称分阴阳。

5、卤门

 

位置:前额发际正中向上两寸,百会穴前方骨陷中。

 

宝宝的前囟门缝隙比较大,闭合的时间也就相对较晚,通常在宝宝一岁到一岁半之间会完全闭合,最晚应该不会超过一岁半。

 

作用:缓解头痛、惊风、神昏、烦躁、鼻塞等。

 

操作:

两拇指自前发际中点向该穴轮换推(囟门未闭合时,仅推至边缘,或沿囟门两边缘推),称推囟门。

揉法: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轻揉(未闭合者,不宜用该法),称揉囟门。

摩法:以全手掌轻摩,称摩囟门。

 

02

腰背部

1、大椎

位置: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,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。

 

作用:缓解感冒、发热、咳嗽等症状。

 

操作:用中指端揉,称揉大椎。在穴位上提捏,至皮下轻度瘀血,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。

2、肩颈

位置: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,肩部筋肉处。

 

操作:用拇指与食、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,称拿肩井;用指端按其穴,称按肩井。

 

作用:缓解感冒,发热,上肢抬举不利等症。

 

临床应用:拿、按肩井能宣通气血、发汗解表、临床常与"四大手法"配合,治疗外感发热、无汗等症。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,称总收法。

3、肾俞

位置:第二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 

常用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端揉,称揉肾俞。

 

作用:常用于缓解腹泻,遗尿,下肢痿软乏力等症。

4、脾俞

位置:第十一胸椎棘突下,旁开 1.5寸。

 
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端揉,称揉脾俞。

 

作用:治疗呕吐,腹泻,疳积,食欲不振,水肿,四肢乏力等症。

 

临床应用:揉脾俞能健脾胃、助运化、祛水湿,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,乳食内伤,消化不良等症,常与推脾经、按揉足三里等合用。

5肺腧

位置:第三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
 

操作:用两拇指或食、中二指端揉,称揉肺俞;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,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。

 

作用:治疗咳嗽,胸痛,胸闷等症。

 

临床应用:揉肺俞、分推肺俞能调肺气、补虚损、止咳嗽,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。如久治不愈,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,则效果更好。

6、脊柱 

位置: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。

 

操作:用食、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,称推脊;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,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,称为捏三提一法。

 

作用:治疗发热,惊风,疳积,腹泻等症。捏脊能调阴阳、理气血、和脏腑、通经络、培元气,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,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。

7、七节骨

位置:七节骨位于背部,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,成一直线处。

 

操作:用拇指桡侧面或食、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推称推上七节骨;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下七节骨。

 

作用:主治泄泻、便秘、脱肛等

 

临床应用: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,多用于虚寒腹泻、久痢等症。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、揉丹田等合用,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,脱肛等症。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,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。

8、龟尾 

位置:龟尾位于尾骨端下,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。

 

操作: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,称揉龟尾。

 

作用:主治泄泻,便秘,脱肛,遗尿等病症。

 

临床应用: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、调理大肠,本穴性平和,能止泻,也能通便,多与揉脐、推七节骨等合用,治疗泄泻、便秘等症。

 

03

胸腹部

1、天突

位置: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,当前正中线上,两锁骨中间,胸骨上窝中央。

 

操作:用中指端按揉,称按揉天突,用双手拇、食两指对称挤捏,称挤捏天突。

 

作用:治疗咳喘胸闷,恶心呕吐,咽痛等症。

 

临床应用:按揉、挤捏天突,能理气化痰、降逆止呕,对因气机不利、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痰喘、呕吐有效,若配合按揉膻中、运八卦、揉中脘等效果更佳。

2、膻中

位置:胸骨正中,两乳头连线中点。

 

操作:用中指端按揉、称揉膻中;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,称分推膻中;用食、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,称推膻中。

 

作用:治疗胸闷、痰鸣、喘咳、呕吐、呃逆(打嗝儿)等症。

3、协肋 

位置:腋部以下至十二骨部分,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。

 

操作: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肋缘处,称搓摩胁肋,又称按弦走搓摩。

 

作用:可以缓解胸闷,胁痛,痰喘气急,疳积等症。

临床应用:搓摩胁肋,能顺气化痰、除胸闷、消积滞,对小儿因食积、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、腹胀、气喘等有效。

4、中脘

位置:脐上4寸,位于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。

 

操作:用指端或掌根按揉,称揉中脘。用掌心或四指摩,称摩中脘。自喉向下推至中腕,称推中脘。

 

作用:缓解腹胀,腹痛,呕吐,泻泄,食欲不振等症。

 

临床应用:揉、摩中脘能健脾和胃、消食和中、对腹胀、腹痛、泻泄、呕吐、食欲不振等有效,多与按揉足三里、推脾经合用。推中脘能降逆止呕,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、嗳气呕恶等症。

 

.